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安卓) App(苹果)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分析解决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难”

职业指导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13-09-08 01:36 {{clickNum}}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全国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

 

一、全面分析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错位的就业市场

中国职场正进入刘易斯区间,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但“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了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错位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出现整体性错位。

1、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

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第三产业急速发展,服务性人才需求量上涨。

有数据源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的职位量占比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市场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张。

 

错位二、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

1、毕业生依然扎堆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职位乏人问津。

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于二三线城市。虽然职位量较大,但比起求职者的倾慕仍显得有些“狼多肉少”,一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相比较而言,由于少有人问津,三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显得格外冷清。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线城市的人才供给仍是“蜂窝式”的不可缓解。虽然“逃离北上广”一度成为求职者的流行口号,但似乎对于应届生来讲,“闯一闯”的心态仍然存在。显然,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空间极大”并不能成为吸引应届生关注的点。

2、都想嫁给“高富帅”,小企业门可罗雀。

从某网站整体数据上来看,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的整体职位量占到了43%。然而,因为不受应届生的青睐导致竞争比相对不高。20人以下规模企业21人竞争一个岗位,相比于最高73人竞争一个岗位,落差极大。

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诞生了很多微型企业(20人以下),比如创意策划公司、微博传播运营公司、工作室等创业公司团队出现在人才市场上。这类企业其实薪水优势并不弱(20人以下规模企业平均薪酬达5675元),平均薪酬仅次于500-999人规模的大企业。但这类小企业由于不够知名而很难引起应届生的兴趣,加之大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导致他们不敢尝试和顾虑重重。

3、大学生偏爱“皇粮”,民企尽管工资不低,仍难受青睐。

民营企业整体招聘量较大,但整体竞争比却最低。受规模、知名度等影响,应届生对于“皇粮”的热衷程度依旧居高不下。而民营企业的急速扩张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民营企业不得不期望通过提升工资水平去吸引更多人才的关注。

应对招聘难,民营企业不得不提升岗位工资,但尽管薪水相比国企外企已经不低,仍然难受大学生青睐。

4、服务类职位需求旺盛,但大学生盲目择业导致供需缺口较大。

竞争激烈程度较强的岗位中,专业对口要求高的岗位为财务、银行、IT/技术,说明财务、银行和IT/技术的相关专业供需出现饱和。人力资源、采购贸易、行政对专业对口要求较低,但因为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导致这些岗位的竞争也比较激烈。

但是,销售类岗位需求较大,但职位竞争指数相对较低,证明大学生对销售类岗位兴趣较低。因此,“就业难”在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择业难”,很多应届生对于岗位比较挑剔,不能正视自己期望以外的职位。

单从销售职位占比高但竞争比较低情况上看,源于很多应届生对于销售岗位的误解,而使得该岗位的被关注度不大,而管中窥豹,也说明目前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以及所谓的实习项目并未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到职位信息。

有数据显示,应届生期望薪酬近90%集中在4000元以下,而提供这部分薪水的职位并不多。社会提供的应届生职位的薪酬超过半数在4000元以上。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薪水招募优秀的应届生人才,但应届生显然被多年的就业难状况影响而不敢投递薪资过高的岗位。

 

错位三、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90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错位。

1、90后毕业生独立价值观背后的心理落差。

中国式的“应届生”在毕业前和独立、生存乃至职场、工作接触得非常有限,因为对就业环境以及职业规划的不明了,当他们准备进入社会,努力的搜索工作、投递简历时,发现期望值和现实存在巨大的落差,这也导致应届毕业生最终的签约率低、毁约率高。

同时,90后成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着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工作的认知和期待。他们对于好工作有了新的标准和阐释,而这与起点较低的职场工作有些相悖,比如实习阶段的打杂,当现实和期望存在巨大落差时,新一代的毕业生往往选择了频繁跳槽,甚至裸辞,这也给企业无形带来更大压力。

2、随着毕业时间临近,90后的应届生求职意愿却降低。

有数据显示,2013年4月份起,虽然已快临近毕业时间点,但应届生的求职意愿反而在降低。

毕业求职季从每年的9月份就开始了,大部分企业会集中通过网络招聘与校园宣讲会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园招聘,因此在网络招聘整体投递行为上会有小幅上涨但并不明显。进入2013年3月份,名企的校园招聘基本结束,大量中小企业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招聘,同时研究生考试结果公布和公务员考试结果公布后一大拨应届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这时产生了一个小高潮。但从毕业生投递行为上来看,三月份以后,虽然签约率不高,但是总的求职意愿降低,应届生投递量下降。

 

错位四、经济疲软带来更多急功近利,企业更愿意使用有经验人士。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在人力取向上更利益化。企业更愿意招募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老鸟”,而作为职场“菜鸟”的应届毕业生,更多企业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去培养,能提供漫长的实习岗位已属难得。

同时,社会的价值观也在改变,求职者对“好工作”有了新的定义,企业还需考虑薪资外更多的因素,可谓招人才难,留住好的人才更难。

 

二、2013:七位一体共度大学生就业难关

当下的“就业难”是我国社会转型下的矛盾体现。“难”不是单纯的职位供需失衡,而是就业的质量,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深层次的“就业难”矛盾更需积极化解,不然将成为社会转型的一大桎梏。从今年紧迫的就业形势来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商搭建平台、企业配合,发挥人企对接的纽带作用,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1、企业:刘易斯拐点出现,未来将会面临人才短缺局面,企业更应尽早“慧眼储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但是优秀人才永远有限,招人会越来越难,与其苦等抱怨,不如自己培养新人。只有高薪厚禄已经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传播雇主品牌,来招募最优秀的人才。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招聘渠道进行招聘和传播,覆盖更多的人才。

2、毕业生:在错位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积极寻找“错位机遇”。

脚踏实地,毕业前得多积累实习经验,适应职场,尽早考虑职业规划。往年有48.4%的应届毕业生是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放正心态,把毕业后的第一年作为继续学习的两个学期,找到自己的定位。“错位”中找机会,二三线城市、中小型企业、跨行都会有发展空间。是人才,在任何地方都有机会“闪光”。

3、高校:将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落在实处。

高校可以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借助招聘网站及企业力量,给大学生提供实战性的求职指导和实用性的职业规划课程。参考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企业和市场输送更为适合和对口的大学生。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不同工作的真实情况,扭转大学生对于某些岗位的刻板印象。如销售类岗位数量众多,但不受大学生青睐;民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大学生更倾向于追随国企、大公司。

4、招聘平台:促进更多企业通过网络提供大学生岗位,完善求职招聘服务。

目前网络已是大学生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招聘平台应积极推动企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园招聘,提供更多的大学生职位。基于对招聘方和求职方双方的深入了解,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关于对方需求的洞察,帮助大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企业招到更好的人才。积极推动企业通过完善雇主品牌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帮助大学生发现中国好雇主。完善招聘平台的产品、功能和服务,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更加可靠、便捷、有效的使用体验。

5、媒体:呼吁社会关注,倡导正向声音。

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对“最难就业季”给予关注和支持,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完成就业。客观解读剖析大学生就业难之根本,引导社会找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路。媒体应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引导企业的用人观,促进企业育才储才观念的树立。

6、政府:适当政策倾斜,推动供需平衡。

从政策层面,推动高校建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制度。对吸收大量大学生就业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增加大学生岗位。中小企业创造了绝大部分的就业岗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应给予更多的支持,通过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岗位的提升,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

7、家庭:行动上放手,情感上支持。

新生代大学生的求职观与父辈已经截然不同。在指导和帮助之余,对于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不应过多干涉,放手让孩子去面对现实,为自己的梦想去打拼。对于求职期的大学生,给予坚定的情感支持,少攀比少施压,多支持多鼓励,聆听新生代的想法远比横加干涉更加有力。

 

三、大学生就业难不会止步于今年,市场问题交给市场来解决

今年699万毕业生,很难!明年也不会容易!

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市场化程度较低,应届大学生就业在中国被赋予了太多色彩。那些看似“机会”的机会反而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牵绊,比如户口、父母背景、关系熟人、深造机会等等影响了大学生对就业机会的判断。

同时,整个社会为大学生塑造了“优越”的心理地位,在今年的情况下,或许我们可以携全社会之力共同搭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大学生就业难不会止步于今年,而仅仅依靠政府调控和社会呼吁是难以根本解决的。错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就是残酷的真实市场供需情况,市场问题还是应该交给市场来解决。但大学生人才市场化才能解决问题之根本,阵痛在所难免,但长期来看必需形成人才市场健康的竞争机制。

{{item.value}}({{item.name}})

{{item.name}}

坦洲人才招聘网

顶部